乌苏里蝮蛇 ,俗名土球子、草上飞、七寸子。属蝰蛇科 ,蝮蛇亚科,蝮蛇属 。分布于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。海外分布于俄罗斯远东区域,朝鲜。繁殖方法卵生。9月间产2—10仔,初生仔蛇全长172—216mm。多见于平原、浅丘或低山的杂草、灌丛、林缘、田野或石堆中。每年十月入蛰冬眠,次年5月出蛰。吃鼠、蛙及鱼,偶亦吃蜥蜴及其他蛇类。

宠物的形态特点
小型毒蛇,雄性全长50~66公分,雌性51~63公分。背面暗褐、棕褐或红褐色,有两行边缘黑色、中心色 浅、向体侧开放的大圆斑纵贯全身,左右圆斑对称排列或略有交错,在背中线彼此相接或几乎相接;眼后黑色眉纹较宽,上缘平直镶白边,下缘略呈波纹不镶白边;尾尖色不浅淡,舌粉红色。鼻间鳞外侧尖细微向后弯。背鳞中段21行;腹鳞+尾下鳞188~213,平均约200。有一对颊窝,有前管牙。
宠物的性格特征
蛇每年都蜕皮,一般每年蜕皮3—4次,多者一年达10余次,若营养好,蜕皮次数也多。蜕皮前6—11天,双眼的角质膜出现烟雾蓝色,暂时失明,体色暗浊。经3—5天双眼复明,再过3—6天开始蜕皮。蜕皮时,先用下唇用力地在树桩或石头的棱角上磨蹭,使下唇近旁的鳞片剥离,然后仰卧其头颈部,再用力磨蹭吻端及头后背的鳞片进行剥离。等上、下唇鳞片全部剥离后,便缓缓地爬行。当爬行到树丫或石缝隙间,凭着隙缝两壁的阻力,使鳞片向后倒剥。蜕到颈部后,就用力缩短其肋间肌肉,再向前爬行,使身体部的鳞片向后倒剥,将蛇蜕的内面向外翻出,此时能听到“吱-吱-”的响声。当蜕到二分之一时,速度就更快了,整个过程大约1个小时。蜕皮后的蛇体愈加鲜艳,斑纹愈加明显。蜕皮后一般不觅食或去水中洗澡。有些立即返回原洞,有些原地不动休息一会,再返回原洞。蛇是冷血动物。在冬天到来时,它们要入洞冬眠。东北区域蝮蛇于十月中、下旬开始冬眠。当气温在15℃以下时,它们极少进食,迁移到冬眠场合附近活动,一旦温度降至10℃以下,它们就入洞冬眠。冬眠的顺序为先雌蛇、后雄蛇,最晚的是幼蛇。蝮蛇冬眠的场合为冻层以下无水干燥的洞穴中。冬眠的方法有单条的,也有群居。少则3—5条,多则十几条到几十条。一般群居比单条容易成活,缘由是多条群居可以提升洞穴内的温度。一般在5月中、上旬解除冬眠,刚出洞的蛇活动缓慢,进食极少,需要补充水分。蝮蛇冬眠后成活率的高低与环境有关。若洞穴内的温度低、湿度小或过于干燥,蛇体内脂肪积累的少,不利于冬眠。解除冬眠后,供水条件也影响蛇的成活率。秋季蛇食物少,摄食量不足,体内脂肪贮藏量少的很难成活。蛇体内脂肪贮量少于10g的不利于越冬。在自然条件下,越冬蛇只有1/3或1/2可以成活。
宠物的喂食要素
肉食性
宠物的生活环境
多见于平原、浅丘或低山的杂草、灌丛、林缘、田野或石堆中。每年十月入蛰冬眠,次年5月出蛰。蝮蛇喜欢栖息在温度适合、距水源较近、食物丰富、捕食便捷,易于隐身的环境中存活。如平原的草地、丘陵和山地林下。多栖息在坟丘、石缝、树洞和鼠丢弃的旧洞穴中。主要分布于黑龙江、吉林等省区。